有报道说,格林柯尔总裁顾雏军已经正式向香港高级法院起诉经济学家郎咸平。这样,一位上市公司专家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口水仗”,正在演变成一场司法诉讼之战。结果如何,我们无从预测。但是,一起对上市公司进行批评的事件升级为诉讼的速度如此之快,令人惊异。 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些因学者、媒体批评名人、企业的言论而引起的官司之所以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恐怕是由于双方都不够成熟,缺乏节制。 首先从被批评一方来看。由于舆论环境长期不够健全,因而,那些名人、官员、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还不习惯被人批评。他们还隐隐具有某种权力的优越感,在名声、地位、权力的光环中,他们享受着他人的景仰和奉迎。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自媒体的报道和学者的分析,只要不是表扬,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悦。而媒体如果竟然提出某种质疑或批评,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是可忍孰不可忍!
再从批评者一方来看。批评者本身也同样具有一种道义上的优越感,一种替天行道的自我期许。在这种心态支配下,记者或学者经常会带着绝对的自信进行调查或分析。郎咸平先生的很多研究故作惊人之语,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其批评格林柯尔的公开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例,其中的用词风格,可能并不是郎咸平先生自己所说的“学术研究”,因为像“涉嫌骗取国有资产”之类的说法,在目前的体制下,很容易被普通读者解读出某种对企业极为不利的弦外之音。而他在回应格林柯尔对他发来的律师函时,也有意无意地曲解了该函中个别用词的含义,暗示顾雏军在威胁他的人身安全。现在,郎先生则沉浸在“战斗的兴奋”中,表示将“斗争到底”,摆出了一副准备做烈士的姿态。 总之,记者、学者与名人、企业都是带着绝对的自信面对对方的,因而也就会放纵自己,对自己的感情和言辞都不加节制,而不考虑其对对方可能造成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