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学错就错在把小学生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块阵营,非红即绿。如此,小学生包括家长就容易产生这样的判断:红的是先进,绿的自然也就是后进了。小学生的心灵是娇嫩的,戴绿领巾的小学生承担不了“我是差生”的重荷,这种评价给他们的心理、身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自明的。遵照该学校的初衷,我想如果实施方法调整一下,就可能产生迥然不同的效果——
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三巾”,即红领巾、绿领巾、无领巾。无巾学生是一个平台,中规中矩,事前可以给无巾学生定个性:表现是好的,只是暂时没有做到最好。注意,对他们可以没有表扬,但也绝不可以有消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再划分出“红领巾”是先进、是优秀,“绿领巾”是次优,“比红巾不足,比无巾有余”,可以视为“入队积极分子”。有了“无领巾”这样一个缓冲板,红领巾、绿领巾就会自然成为教育学生的“激励标识”。
另外,“绿领巾”或者仅限于校内佩戴,或者校内、校外都可佩戴,但事先必须向家长、学生讲清它所蕴藉的含义,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这样,孩子放学回来,家长发现孩子由“无巾生“变成”绿巾生“了,也就意识他或她取得进步了,从这一点上说,”绿领巾”就等同于一张“家庭报告书”或“学生喜报”了。到那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许会这样说:好好努力,向先进看齐,最起码得成为一个“绿巾生”吧!
“基础教育无小事”,要把好事办好,就要缜密思考、科学论证、处事周全,切忌想当然心理——这应是该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吸取的最大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