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包子需要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发明了陶甄,不仅能蒸饭、蒸菜,还能蒸“饼”。另据晋人《饼赋》记载,用蒸笼蒸面时,要“火盛汤涌”,这样就能蒸出鲜和的面点。这就说明晋代已有专门蒸面的蒸笼了。在清末的时候就出现了品种繁多竹木制品:木桶、饭甄、蒸笼等。
《正字通》云:“馅,凡米面食物,坎其中,实以杂味,馅而‘酸慊’这一包馅面食,源于五代,盛行于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还记载有酸慊的制法:“馒头皮同,褶儿较粗,馅子任意”。
从相关资料还可查实:1700年前, 晋代开始有实心馒头、馒头、馍馍-“蒸饼”;1400年前,隋代开始有包子-“玉尖面”;1100年前,五代开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1000年前,宋代开始有“包子”这个词。 宋代《梦梁录》说“临安市上卖的馒头有糖肉馒头、茄子馒头”,还记载说:临安市上的食店出售“水晶包”、“笋肉包”、“虾鱼包”等等,可见,包子一词,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说起包子起源,还有诸葛亮的一段故事。这是怎么回事呢?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引《稗官小说》中的一段话说,就在孔明诸葛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诸葛亮率军进军西南,去征讨孟获,在横渡泸水(一名泸江水,即在今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处)以后,其时正值农历五月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农历五月间,夏季炎热,泸水与别地方的水不同,“瘴气太浓”,不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患病者较多,甚至致死。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经过苦思冥想,下令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头形状蒸熟,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们的疾病,这样一来,泸水周围的百姓就传开了,说诸葛亮下令做的人头形的“馒头”可避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