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这个庶兄不是权力狂,不然,襄公的王位真是没戏了。再说了,讲仁义,要看是什么,只能在小事上讲仁义,不能在大事上讲仁义。比如孔融四岁让梨,不就让的只是一个梨嘛,如果孔融让的是国王的宝座,他能让吗?
你只能“小仁”,不能“大仁”。何况是事关世代荣华富贵的大事!
国人既讲虚荣,又讲实惠,什么时候应该讲虚的,什么时候应该讲实的,襄公被人哗笑还有一个原因,需分清时候!能得到利才施小仁,不得利谁施仁义。比如,见到儿童落水,下水去救会把命搭上,只能围观;
比如,遇见老者被车撞倒,不能送他上医院,你要施仁义,还会被倒打一耙,说你是撞他的人呢。
公元前651
年,宋桓公病卒,宋襄公继位。坐上王位的宋襄公并没有改变他的傻劲,仍一心实践他的仁义。公元前643
年,七国霸主齐桓公死,齐国发生了内乱,一些小国力挺襄公以取代齐国的盟国霸主地位。公元前639
年,襄公给楚国下了召书,要求人家前来参加自己的盟会,楚王一听,勃然大怒,傻大,谁挺你啊!但是楚国表面上却答应了,私下里就做了准备。这时,已是相国的目夷,知道做霸主的事儿没有那么容易,要有实力,但襄公不听,他头脑里只想齐桓公当年的霸主威风。无奈,目夷只好对宋襄公说:楚乃蛮夷之国,强而无义,希望您能以“兵车之会”前往。让襄公预先有所安排才行,最好多带些部队前往。目夷说的还对,整个中国古代外交,不管是中原各小国之间,还是中原华夏族与各外族,谁讲过诚信这玩艺儿啊。比如商鞅玩了一回“立木为信”的游戏,还是炒作加作秀。后来秦魏战争中,他用“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的假感情,欺骗自己原先在魏国的旧交,时任魏国前线指挥官的魏国公子昂,两人喝酒的当口,就把魏公子给逮了,这算什么信啊!再比如中原外交,就拿汉族与匈奴来说,双方都是出尔反尔呢,就连双方的使者也是相互扣留,根本不讲什么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