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月18日,“批林批孔”运动展开。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春秋以来中国最伟大的哲人孔子称为历史上最大的反面典型,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四年后的1978年7月18日,《光明日报》史学版头条用通栏标题、四分之三版面刊出一篇五千余字的文章,《孔子教育思想试评》。此文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要辩证地看,如“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论点,是“值得肯定的”。这篇现在看起来观点并不新鲜的文章,却引起了敏锐的驻华记者的关注,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福原当天发回一篇报道称:“文革后第一篇正面评价孔子的文章出现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孔子的声望在中国落到了2500年以来的最低点之后,这是一个新现象,一个民族对先贤的评价开始一点点复苏。甚至,他重新以圣人的姿态,屹立在众多儒家信徒的心中。
但是,那场浩劫为孔子,为儒学,为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灾难实在太深重,特别是对孔子的所谓批判太浩大,以至于至今很多人无法适应孔子的“平反”,依然挥舞着批判的大棒,久久舍不得放下。而21世纪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维的活跃,很多人通过对经史的深入研究和富有逻辑的思考,逐渐改变了对孔子的看法。
对孔子和儒学仍然持批判态度的人似乎是无法继续下去了,于是乎就扒出另外的一些所谓历史佐证,以批判孔子后人,特别是历代衍圣公,来射孔子。其中最为多见的是孔子六十四世孙,明清之际的衍圣公孔胤植。原因是他投降李自成和满清,并上《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有负于历朝历代对孔氏的优渥,丧失民族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