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雨生百谷”还是“雨生百穀”?
《诗经》:“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谷雨”得名到底是不是源于“雨生百谷”?考证一下这个“谷”字的原本意思,就明白了。在甲骨卜辞中发现的“谷”字字形与现代谷字完全一样。有一卜辞是这样说的:“甲寅卜,王曰贞,翌乙卯,其亡灾于谷。”
这里的“谷”是什么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凡谷之属皆从谷。”意思是,源头流水出口, 一直通达川流的地方叫“谷”,由“水”显现一半,而出现在“口”字上面。显然,所谓“谷”就是指两山之间有口的低地,有水经过之处。甲骨文的“谷”字字形正是上面似流水出来的样子,但又不是水,下面是一个“口”——山川里的溪流汇集流出山口,构成了“谷”字的全部内容。
《尔雅·释水》称:“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可见,早期的“谷”字是地理称谓,与农作物谷物(粮食)之“谷”字没有关系,既如此,“雨生百谷”只能是后人的认知。
但从农业生产来说,“雨生百谷”又是事实,这又怎么理解?“雨生百谷”在古代写作“雨生百穀”。这里的“穀”才是现代意义上的“谷”字,即农作物的总称。“五谷杂粮”中的“谷”就是这个意思,五谷原本也写作“五穀”。将“穀”、“谷”二字弄混了或许与实行简体字有直接关系,但从历史上来看,古人也存在“穀”、“谷”不分的现象。如《前汉·王莽传》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其夕穀风迅疾。”隋唐学者颜师古注称,穀“即谷”。再如清《康熙字典》“谷”部释“谷”时也提到:“《诗·邶风》:习习谷风。《诗诂》:风出谷中也。《疏》:谷之言穀。穀,生也,生长之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