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健为何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人无法圆诺贝尔文学奖之梦。
前些年,移居西欧不久的华裔的高行健却石破天惊,其长篇小说《灵山》竟然高中!
本该自豪的自豪,却因主流派的冷遇,至今在中国大陆媒体“自豪”不起来。
笔者欲买部《灵山》过把瘾,却访遍书店,千呼万唤不出来……
不少文友问,高行健的《灵山》为什么能高中?为此,我查了一下资料,把所得以飨读
者。
首先,高行健是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老早专注的对象。马悦然是该国唯一懂汉语的院
士,长期关注中国作家,翻译了大批中国作家作品,其中便有高行健的。高写了大量的剧作
,马认为高的每一部剧作都是好作品。至于《灵山》,高行健的中文版未出,便由他译成瑞
典文出版了,引起巨大反响。
其次,40万字的《灵山》确有突破:——
一、文化内涵丰富复杂。它提示了中国文化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即南方文化或长江文化
,写出了被历代政权倡导的中原教化所压抑的文人的隐逸精神与民间文化。
二、历史跨度大。它上溯中国文化起源,从对远古神话传说的诠释、考察,到汉、苗、
彝、羌等民族现今民间文化遗存,乃至当今中国社会,通过一个困顿作家沿长江进行流浪与
神游,把现代人的处境与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联系到一起,有独特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