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最早发表在1984年《当代》增刊上,反响强烈,被全国多家大小报刊转载。随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短时间内加印多次,卖出几十万册。
紧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小说连播形式播出《新星》。
高潮在1986年来临。
该年,中央电视台在春节期间的黄金时段播出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12集电视剧《新星》,省级电视台先后播出两遍以上,近乎奇迹。在《射雕英雄传》、《上海滩》、《霍元甲》等香港电视剧大行其道的年代,《新星》凭借其改革题材所引发的广泛的社会共鸣位列当年的收视率冠军。
一度,人们会把本地的贪官污吏都称为《新星》中的恶官僚“潘苟世”,山西某地甚至还出现了“苟世街”,当地人民以此称呼官员们集中居住的街道。
“社会充满了动荡和对变革的要求,人们都很有故事”
写出了《新星》的柯云路,那时是山西省榆次市锦纶厂的一名戴着眼镜的工人,38岁。
他住在厂内一间半的平房里,没自来水,每天的必要任务就是出门提水。经常,他出去提水回来,就会发现门前停着一两辆自行车,“有拜访的文学爱好者来了。”柯云路对本刊记者回忆起陈年往事,当时情景历历在目。
“那时候我在山西已经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他的“小有名气”是因为处女作短篇小说《三千万》,1980年首发在《人民文学》上,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凭这部小说,他在1983年就加入了山西省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