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礼让、仁爱宽厚包含着我们祖先对人文文化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意思是说,容易满足,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谦虚谨慎,虚心接受,会使自己获益匪浅。毛泽东又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都说明谦虚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器虚则受,实则不受”,只有谦虚理智,才能不断地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而不断进步;骄傲自满只能停步不前。反过来讲,见识越广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越懂得谦虚;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者则为自己能观察头顶上的一方小天空、脚下的一片小土地而沾沾自喜。
所谓“峣峣者易折,佼佼者易污”,谦逊虚心是一种待人对事的态度,也是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因为只有谦虚的人才能不傲气、少自负;尤其是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人就如同分数,实际才能好比分子,对自己的估价则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分数值就愈小。
“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物,都是淳朴而谦逊的。”世上凡是有真才实学者,凡是真正的伟人俊杰,无一不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人。高适、范仲俺、杨万里、吴玉章、郭沫若、毛泽东……这些从古至今的优秀人物,他们把给自己提出一些小建议、小意见的人都称为是“一字之师”,所以他们都是谦逊的典范。而刘邦、顾炎武觉得比许多人不如,孔子向七岁小孩请教、子贡认为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李白在黄鹤楼上不敢题诗(因为前面已有崔颢之作)、竺可桢认为自己“知道得太少了”、刘少奇不愿意别人叫他“主席”与“委员长”……也都体现了他们的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