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周氏兄弟早已失和而断绝了来往,曹聚仁有意无意地起到了沟通他们之间的思想的作用,这自然是别有一种意义的。
其实在此之前周作人与聚仁之间就有这一次合作。1933年春当李大钊的遗孀请求周作人协助出版《守常文集》时,他即给曹聚仁写信,请代为与上海群众图书公司联系,曹聚仁也毫不犹豫地当即表示同意。周作人以后又提出了"请旧友题跋"的计划,并表示"弟拟写一小序",并约定由曹聚仁约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周作人约胡适之、钱玄同、马幼渔、刘半农等写序或题字。后来鲁迅果然应曹聚仁之请写了《〈守常文集〉题记》,周作人的小序却因《文集》出版搁浅而未写成。这祥,周氏兄弟又失去了一次由曹聚仁搭桥而合作的机会。
以后的人世沧桑自是一言难尽。再度相见时已是1956年。一直在香港从事报业活动的曹聚仁乘北上出席鲁迅逝世20周年之机,访问了周作人,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八道湾苦雨斋最早的海外来客之一。曹聚仁后来回忆,"那时,老人年已72,年老体弱,医生吩咐,见客只能谈三五分钟,他却特别高兴,留我谈了一点多钟"。曹聚仁在《与周启明先生书》中详尽地谈到了他们这次长谈的内容:"我们那天又谈到了鲁迅的作品,鲁迅自己推荐了《孔乙已》,因为那一篇小说写得从容不迫","我那天说到了自己的爱好,我是最喜欢《在酒楼上》的","你也同意我的说法,你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他们这次谈话竟是围绕鲁迅而展开,这是颇耐人寻味的。在谈话结束时,周作人将自己的诗稿抄送曹聚仁,并经聚仁之手,发表于香港《热风》77期(1956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