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逃遁的方向,是文化演讲,因为除了一支生花妙笔,他还有一张滴溜溜的嘴,外加旋转得“像闪电一样快”的小聪明。
[23]
[1]
余秋雨:《借我一生》第3卷第2章。
[2]
指的是工作精力的转移,并非实指情感方面,虽然有文章披露余秋雨的婚变也在这个时期。
[3]
吴笛人:余秋雨戏剧创作的抄袭与恶俗:《长河》上演,鸡皮疙瘩落地。《都市文化报》 第479期。
[4]
笔者在上海戏剧学院采访时知情者某教授言。
[5]
古远清《庭外“审判”余秋雨》191页。
[6]
许纪霖:《十年,读书界完成分化》,2009年9月25日博文。
[7]
2010年10月,王元化先生的儿子王承义先生在上海扬州饭店亲口对笔者讲述了这个故事。
[8]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载《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
[9]
朱大可:《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文化口红》,台海出版社,2000年。
[10]
林贤治:《余秋雨散文透视》,《余秋雨现象再批判》7页。
[11]
《文化口红》142页,台海出版社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