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陈丹青直言“含泪劝告”“非常无耻”,且为此失去了对余秋雨的最后一点尊敬。陈丹青甚至对别人把他的名字与余秋雨并提表示非常沮丧,耻与为伍之情溢于言表。
[19]
在这一年,“秋雨含泪”的新成语已广传全国,“余含泪”的名号不胫而走。 一年之后,由著名文学评论家萧夏林发难、易中天登高三呼,余秋雨“诈捐门”爆发,事后补救,余秋雨含泪捐图书。“徐家汇”股票的事又被曝光,叶檀在央视质疑余秋雨涉嫌侵吞国有资产,余秋雨编造谎言自刷道德绿漆
[20]
。……余秋雨声名狼藉一地鸡毛。 如果说,当年“骂余秋雨是一大时髦”,[21]
那么此时稍有分量的批评家,已经对他不感兴趣了。即使当年曾经力捧过余秋雨的文化名人也不再出来帮腔,他们也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 至此,“教授敬告”、“含泪劝告”、“诈捐门”成了余秋雨文化人生的三大败笔,三根如影随形的耻辱柱。经历了从开始的甚嚣尘上到后来“含泪”的臭名昭著,余秋雨饱尝了泰极则否的过山车滋味,他无奈再次宣称封笔,不再撰写散文,同时关闭了自己的博客。 这时候,“宣布搁笔,算是一种最体面的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