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五月风暴”中的法国青年也热衷于刷标语、喊口号。不过,他们的标语和口号与中国的红卫兵十分不同。在他们的政治实践中,没有“打倒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更没有“三忠于”、“四无限”、“万岁万岁万万岁”。抄录几条他们的标语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政治就在大街上”、“我不喜欢在围墙上书写”、“不要做机器人,也不要做奴隶”、“越做爱,越想革命;越革命,越想做爱”、“索邦大学将成为索邦的斯大林格勒”、“街垒封锁了街道,但却开辟了通道”,等等(《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P245-246)。由此可见,中法两国青年学生在1960年代后期,无论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存在重大差异。
尽管“五月风暴”与“十年浩劫”的发端很不相同,然而,深层原因要从两国迥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找答案。当时的法国经过战后20多年的黄金发展,已经是一个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空虚产生了落差。这与当时的中国青年刚刚走出三年饥荒,国内紧绷的阶级斗争形势,以及个人迷信日益强化的政治氛围以致于中国青年过分政治化的精神生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