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买办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等。
除“梁效”,另外一个是上海市委写作组,常用化名“罗思鼎”(谐音“螺丝钉”,取义于雷锋名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那个年代,梁效、罗思鼎们的大块文章登在“两报一刊”上,到处被转载、印发和学习。
为了当时的政治需要,梁效共撰写了219篇文章,发表的有181篇,其中三十多篇成为当时圈定的学习文件。
当前,作为中共喉舌《人民日报》一遇到中国发生重大事件或重大话题,便会紧跟刊登署名“本报评论员”或其它笔名的文章予以解读和评论,引导舆论。从文革到改革年代,这些神秘的评论员背后蕴藏着独特的政治密码。
《人民日报》始终是距离中南海最近的一个“看台”,中共的重大决策通常在第一时间通过它传播到全国。
“本报评论员”
中共官方刚刚宣布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人民日报》随即于次日刊发署名为“本报评论员”的署名文章《肩负神圣使命 忠实履行职责》。
7月23日,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后,“本报评论员”连发六文,对讲话进行全方位解读和评论,引导舆论,一时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