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实现的高速增长,需求上主要是基于投资拉动,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产能累积,以及外贸出口的强劲发展;供给上凭借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供给,以及资源环境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由于基数的增大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下,今后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可能不会成为常态。换句话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开始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时代。但是,中国还处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城镇化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准提高,将释放出巨大而持续的投资消费需求;每年约一千万农民进城,能够弥补适龄劳动人口下降的影响;教育水平和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将形成新的人力资本红利。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7%~8%的水平上是完全可能的。在这个阶段,应该更加尊重经济规律,更多强调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致力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
目前,中国经济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四个方面存在不平衡。
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50%左右,服务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不足45%,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再平衡”的发展路径。现在已经到了着力解决这个不平衡的时候,调整的方向是:产业结构“由重到轻”,改变过于倚重工业拉动的格局,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需求结构“由外到内”,降低对外需的依赖,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地区结构“由东到西”,在东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中西部发展;收入分配差距“由大到小”,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培育和扩大中产阶级。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