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也印证了这一点。
小时候,我对风筝格外羡慕,望着高得几乎隐没于天际的风筝,遐想天上的情景,幻想着也象风筝一样飞到天上去,看看天宫是什么样子。长大以后,对风筝渐渐失去好感。首先是风筝在天空的样子,居高临下,摇头摆尾,一副不可一世,藐视众生的傲慢相。“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东坡是厌恶高高在上的“琼楼玉宇”的,而风筝仿佛并不厌恶,而是极为向往,拼命往高处钻,不到“琼楼玉宇”誓不甘休。但是,风筝的高傲是盲目而可笑的,本身实在没有什么本领,正如清吴友如说的“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升上高空不是凭自身,而是风的助力,没有风别说飞上天空,连小孩玩的纸飞机也不如。更可悲的是,无论飞多么高,都要被别人牵着,受人操控、摆布,没有一点自己的意愿和意志,与提线木偶无异。一旦主人松开牵引的绳子,或是绳子断了,便成了无头苍蝇,随风飘荡,坠落于树梢、泥淖、荒野,萎靡于泥土荒草间,化为乌有。
其实,我的感慨也好,吴友如的“凭风力”、曹雪芹的“怨别离”也好,都是文人的借题发挥。放风筝就是放风筝,一件人们喜爱的娱乐健身活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