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亨特张》在叙事风格上的较劲,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当然,这一故事叙事方式,并非《神探亨特张》这部电影首创,中国大量的传统叙事风格的电影都保持着这一基本特色。这一特色,可以套用散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句话,形散而神不散。该部电影看似讲了很多个“亨特张”抓贼的小故事,完整性已经散了,但是,殊不知,作为“神”存在的“亨特张”的精神生活状态没有散。该部电影,更像一个携带着北京人生活味道的散文,而非故事小说。
说到北京人的生活味道,我觉得有必要多写几句。某影评人在文章中说,《神探亨特张》中业已找不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味道,因此该片是失败的。这种论断未免牵强。北京人形象,自老舍先生笔下开始延伸至今,业已是半个多世纪,北京也会有北京的新风格。《神探亨特张》中,开篇便是“亨特张”的喝酒唱和,歌词便是北京人最好的注释。——这批人,以爷的精神状态存在,批评、揶揄、嘲弄所有他们所看不惯的世俗,但又以孙子的方式生活,为生计走,关键是这种走的状态,一边走,还要一边炫耀自己走不是因为没有车。
电影《神探亨特张》的风格,未尝不是受了当下京派作家的影响。当下京派作家少有宏大历史叙事的作品出现,但多关注鸡毛碎皮的小事儿,并能在小事中看出揶揄的乐子来,把所有能拿来嘲弄的东西均调侃一遍,然后又得装孙子过日子,然后他们便得到了快感,也唯独对这些细微地把握,很容易让京派作家虽然不写宏大历史叙事题材的作品,但同样可以达到一种微观的宏大。王朔、冯唐等人的小说,便是这个路子。《神探亨特张》很好地继承了当下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