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北大红楼旧照
正因时间有限,这篇歌词并非冥思苦想的结果。孔庆东回忆中,推敲得最认真的字,也不过是“晴波映高塔”的“映”字,因为“这一个动词选准了,才能让句子更加传神”。 因为他当时常常利用课余,给一些文学杂志的刊头刊尾写一些小诗或“段子”,赚一些稿费,“写的东西很多,也并没有将这份歌词看得很重要”,所以将它通过校歌征集的渠道递交上去后,“也并没有特别在意”。至于这份歌词日后被大家青睐并在校园广播站日日回响,就是孔庆东未曾料想的后话了。
另一个值得说明的历史细节是,北大校友、著名诗人冯至先生也详细审阅这批作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冯老将孔庆东校歌中的“巍巍北大,浩浩北大”改为“巍巍学府,浩浩北大”,这份改动让歌词免于重复而更加精炼,也使得这份歌词愈发臻于完美。
1988年的春夏之交,精心遴选的几份歌词正式进入谱曲阶段,孔庆东的作品也在其中。当时,参与谱曲的著名作曲家中就有给《红楼梦》电视剧作曲的王立平先生。
孔庆东心中依然葆有着对1988年他写下校歌时的那个北大的美好怀念。对孔庆东来说,九十周年校庆所在的八十年代,也正是北大的“黄金时代”,它纠正了以往僵化的思想。当时北大学子的心情自由舒畅,内心也充溢着家国情怀,北大和整个社会一条心,学生们既为自己又为国家而自勉奋斗。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北大的校庆无疑为师生们乃至整个社会所珍重,当初的歌词里寄托的师生们对北大的情感,现在看来尤为珍贵。那时的北大沉得住气,仿佛是中国社会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