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日益关注战争与冲突、自然灾难、犯罪问题、特殊疾病等具有敏感性和隐私性的议题,数字化技术又使得网络传播更为便捷,这些因素都导致口述历史的法律与伦理风险进一步加剧。每个人对隐私和权利范围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何保护受访者的权益?对公开的内容进行怎样的选择?作为受访者与访谈者共同的著作,如何区别学术研究和公开传播?该书也提供了一些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原则:比如应尊重受访者拒绝谈论某些话题的权利和提及某些人物时要求匿名的权利,比如最大程度降低对受访者的伤害程度;要与口述者保持联系,确保及时获取对其内容的更正或补充。出于负责的态度,相关的资料还应及时备份,异地储存,以保证安全和便于进一步开发利用。一些珍贵的录音带、录像带、纸质档案最好电子化,便于调阅,减少对原文化的损伤。尤其还要维护受访者表述的完整性,要保证做到不改变原意,不断章取义。
面向公众或带有商业性质时,应再次获得授权,并公开注明资料来源。
“口述历史在中国”项目旨在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探索中国口述历史多元化、开放性的未来之路。自2014年秋天开始,依托高校和民间机构,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相关的人物采访、学术讲座、工作坊、高校联盟、国际研习营、国际研讨会等。如今,不同背景的研究者或实践主体都在关注口述历史,比如赵月枝、钱茂伟、王小平等专家,分别带领团队开展了农民口述史、社区口述史和社群口述史的实践及研究;曹淑文和徐祖哲则以个人的力量做了家庭口述史和中国计算机口述史。这些也在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