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善康
快过年了,我正在家打扫屋子,忽然,对门老孙敲门,“老蔡,楼下有人找你,我看他眼生的很,他又不知道你家住哪层哪门,就没带他上来”。我赶紧跑下楼,只见单元门口站着个老头,崭新的连帽羽绒服遮盖着脑袋,露出一张清瘦的脸。身旁七七八八一大堆,肉呀、鸡呀、蛋呀、还有……。他一见到我就连连打躬作揖,“馆长,大恩人!我到底找到你了!”我对着这个老头瞅了半天,想不出他的名和姓。那老头看出了我的疑惑,便操着浓重的合肥腔:“妈耶,你不认得我了,我是上头看大门的啊!”“哦,想起了,你是张老鹰!”对,他是当年文化馆的值班文卫,大家都叫他“张老鹰”。
我想起了七八年前的一段趣事。
“张老鹰”姓张,“老鹰”是他的绰号。那时我是文化馆的馆长,每天上班从门卫室经过,我们照例点个头打个招呼而已。老张很尽责,每天早早烧好开水,把我办公室的水瓶灌满,中途还会再来续一次水。我们很少语言交流,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在办公室加班写材料,很晚才离开办公室。路过门卫室时,透过窗户,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郎在高山吓老鹰,姐在水边听分明,山高挡不住鹰展翅,水深隔不断过河人……”
这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山歌“吓老鹰”,好久没听到这么韵味十足的了乡音了,在当下满大街流行歌曲和迪斯科音乐的情势下,能听到这样地道的民歌,太难得了。出于职业习惯,我敲了敲门,没想到演唱戛然而止,门开了,原来是老张。他见我来了,有些慌乱,羞涩地赔笑,“对不起,馆长,我是闲着没事,瞎哼哼两句,下次一定改!”显然,他误认为我是“纠错”来了。我摆摆手,“你别紧张,我觉得你唱好,有味道,你接着唱!”他虽然接着又唱了一段,可还是没有在完全放松情况下唱的得那么自如。
自此,出于职业习惯,老张作为我眼中的一个业余文艺骨干,我开始注意了解他,或许这段“吓老鹰”唱的太好,从此他有了个“张老鹰”的绰号。老张才刚刚五十挂零,是从一个小山洼里走出来的地道农民,前几年,老伴病逝,高中毕业的儿子外出打工,不上不下的孤老头,把几亩地转包给堂兄弟,孤身一人用个蛇皮袋背着行囊,来到城里。靠文化站老站长的介绍,在文化馆看大门,说好听的叫“门卫”,给各办公室烧开水,也是他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