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人严谨的定义上是指居住在支那大陆(China Mainland),即现今的中国大陆]的黄种人。晚清知识份子在使用”支那”或”中国”一词来称呼国家及国民未有共识,然而“支那”一词仍相当流行,直到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的现象才减少。
支那人民族含义:指未有共识的国家及国民
晚清知识份子在使用”支那”或”中国”一词来称呼国家及国民未有共识,然而“支那”一词仍相当流行,直到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的现象才减少。在甲午战争至1945年二战完结,中日关系最恶劣期间,支那人一词在日本涵有日本的自我优越感及对中国人的轻蔑态度。对于“支那人”在气质上的描述,有“好面子的体面”、“阿Q”等等;鲁迅对明恩溥所着的《支那人气质》一书中相关评论重心也在于改进现代中国国民性。
支那人一词怎么来的?
清朝
清帝国时期,知识份子在讨论超越传统族群概念的汉人、满人等以寻求国家界定的国民性及民族性的讨论中,支那人一词为现代意义的中国人。
当时东亚知识份子的讨论中的日本与支那人种关系及理论,在中国的“日本化”学习亚洲现代性时期,是极为复杂的中日之间互动历史现象,包括支那革命论、大亚细亚主义、等等:如梁启超以黄种与白种人的异同来鼓吹亚洲黄种人合作的必要性;其于日本筹办的第份一机关刊物《清议报》先后设有支那人论说、日本及泰西人论说、支那近事、万国近事、支那哲学、政治小说等栏目。梁启超于该报第一册中说明办报宗旨:“一、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二、增长支那人之学识,三、交通支那、日本两国之声气,聊其情谊,四、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1899年《清议报》中梁启超就以“在支那人未知有国家,安得有国家思想”一言开启其对日本人尾崎行雄的文章〈论支那的命运〉做译释。
1899年出版,由明恩溥着的《支那人气质》(涩江保日译版书名)一书,因谈及对中国国民性的探讨,引发了如鲁迅等对该议题的思辩及有关中国国民性的文化及制度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