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此处“坑儒”的“儒”,并非单纯的“儒生”,而实为江湖术士和诽谤秦始皇的儒生。
最后,进一步分析“坑儒”的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权利和享乐欲的支配下,想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候生、卢生等为求富贵,就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药。结果在享受了厚恩后,因完不成任务,怕杀头选择逃跑,但二人竟然诽谤秦始皇暴戾,专权,任用狱史。
秦始皇听闻二人逃走,非常恼怒。《史记》记载: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招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从此处记载可以看出,卢生等方士和一些诸生的言行作为,彻底激怒了秦始皇,才下令追查。最后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坑儒”发生的历史背景。
(三).如果公正的看待“焚书”、“坑儒”?
根据以上事实,综合评判两事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君王要维护其地位,都会在思想上加强王权统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有名的“文字狱”,其影响都远大于“焚书”。而对于侮辱诽谤君主的处罚,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是严刑峻法。
所以说,“焚书”、“坑儒”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不是秦始皇治理国家的标签。我们应该认可并尊重秦始皇,其曾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一一首次统一了国家,统一文字、度量衡,设立郡县制等。
秦始皇焚书坑儒,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中关于这一段的记载,措辞极为模糊可疑,不仔细辨别,极容易被骗。但是,这个责任不该由《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承担,而是由后世篡改《史记》的儒生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