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爱国,甚至跨越了时代。北京老艺人演员还在许多年后感叹过,当时的社会上不管出现什么事,哪些问题,老舍先生立马就能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在现在来说,这就是一种不余遗力追“热点”,在网络不发达的当时,不仅要对时事敏感,也可以说非常尽心了。
可见老舍心中,有着强烈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老舍来说不只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信仰。当一个人的信仰要去击垮他,是很容易被摧毁的。这的的确确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激烈的思想挣扎中,老舍选择了投湖,那么在逝去之前他是否还在坚持着他的情怀和信仰呢?应该是的,否则他绝不会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去与动摇抗争。
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老舍一生有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作为一个作家不可避免的,就是“瓶颈期”。
50年代以后,老舍先生就不止一次地自认为近期的创作“不怎么好”,“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表示自己虽然有十几部剧本,但没有一部出色的。
老舍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骄傲的文人,暂且不论作品真正的好坏,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他的内心应该痛苦又矛盾,而且充满了自我否定。
对于这样紧张的局势和环境,老舍终究是慌了。他一定察觉到了,他无法表达出真正能表达的东西,不管是为了荣誉还是什么,他必须要迎合时代,迎合大众。这也解释了他后来的创作低谷,在老舍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快板。
1965年(老舍死亡的前一年时),他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访问过日本,后来他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长篇散文《致日本作家的公开信》,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获准发表。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焦虑不安。
老舍一直以来虽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较高,但与其他中心人物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后来他应该是察觉到了自己在文学领域即将边缘化的处境,于是迫切地想要摆脱。
终于,在一次关于亚非作家的紧急会议中,老舍的名字没有出现。很多人都猜想他出了什么事,于是老舍迫不及待的出现来告诉大家,证明“我没有问题。”如果不是焦虑,他为什么会这么紧张的强调呢?
后来剧作家林斤澜曾回忆,老舍辞世前的几天,在回顾以往时,他曾经说过一些后悔搞文学的话。可这样的话,在一位已经成功的,并且履历丰富的作家口中说出,该是怎样的绝望和焦虑呢?别忘了老舍先生曾说过“文艺是我的生命”。
这样焦虑的结果就导致了最后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