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捧一个活人似乎是有条件的。依我观察,一个舞文弄墨的人如果权力在握,或者他好在圈子里张罗事情,也或者他有某种不雅的怪僻,再或者他能讨“知识女性”的喜欢,都会成为被捧的资源。王小波没有这些资源。他没世俗的权力,也没有什么怪僻,而知识女性们则会因为王小波骂了“撒娇打痴”这种知识女性的专用文体,并在他的作品中把知识女性搞得一丝不挂,也便不喜欢他了。当然,知识界的“捧”,还算不上“敬”,其背后是一种利益的考虑,或是受一种“小情调”的驱使。王小波本是值得敬重的人,但一个活着的人受大众敬重在我们国家是不容易的。深究起来,我们似乎喜欢“敬神”,而不乐意“敬人”。如果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抬起来一尊神,我们便去敬它;但要一个人因为人格的和思想的魅力而博取人们的尊敬,特别是博取同行的尊敬,就很难了。我们似乎不是那种崇拜英雄的民族,除非英雄被神化。
我们的所谓文化(实际上是官方文化或典籍文化,而非真实的大众文化)总是把英雄加以神化,总是充满一种敬神的道德说教,便使得人们按照神的标准去规范现实中的英雄,于是便找不到英雄了。更由于我们的思想空间和生活空间一样狭窄,容不得那么多的英雄,于是我们益发不习惯崇拜英雄了。久而久之,我们对一切杰出的品格和思想就有了一种冷漠,嫉妒心理由此被放纵,英雄崇拜这种民族之魂便远离我们而去。一个人一旦死去,突然受到赞誉,由惜墨如金到洛阳纸贵,反衬出我们热衷于敬神,而冷漠现实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