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这个判断,我个人在做blog的时候,一直的思路是这样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国度,而blog的出现。。。blog改变不了中国,只有blog自身进行改变来适应中国”。比如,既然大家都不善于“书写”,那么为什么blog不能改变一下自身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呢?比如“bt博客”,Post的不是“文字”,而是“种子”――你不善于书写,你总会用bt吧?
“Bt博客”的创新性也就在这里,它降低了blog的门槛,改善了blog的“基因”,扩大了blog的“边界”。而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设计思想的体现:毛向辉式的blog是“我们改变中国”;而“bt博客”式的blog是“中国改变了我们”!
三、博客的真正悖论
但无论毛向辉或者我,我们都错了。我们其实都没有理解blog真正的“边界”所在――因为我们都拘泥于blog的“呈现方式”。毛向辉指出了blog发展和书写的紧密相关性;我顺着这个思路,认为短时间无法改变用户对“书写”的熟练程度,因此试图改良blog,使之与“书写”不再那么相关。很多人也是这么看的。比如“图片博客”、podcast等等。这些blog的设计,其实思路都是一样的:试图降低blog与书写的相关性,从而扩大blog的适用“边界”,使得blog大大发展。
但我们都错了,因为限制blog雪崩式发展的真正“不良基因”,并不是blog的呈现方式(无论blog是以书写、链接、bt种子、图片等等何种方式呈现),而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