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对于“两基一支”的绝大多数项目,商业银行可以自由进出和充分竞争,这时开发性金融机构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国家提供的政策性信贷资金日益减少,业务量急剧缩小,生存问题成为了政策性银行的头等大事;另一方面,如果利用政策优势和既有渠道与商业银行开展竞争,而不是及时退出,那样就歪曲了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市场建设者应有的形象。在我国政策性银行将要纷纷进行转型的期间,如何对自己重新定位,以及如何把握好政策和市场之间的“度”,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三点需要考虑:
 
首先,适时退出成熟产业,全力配合政府发展战略,支持瓶颈产业,在建设市场和信用的基础上打通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制。目前我国的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和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从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承诺中,可以看到该行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和配合,截至2005年上半年,该行对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贷款,已经占贷款余额的63%。瓶颈产业包括煤电油运,以及重要原材料资源的问题,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融资问题上,一方面要完善自身的融资渠道,努力建设国际和国内两条渠道;另一方面要通过融资支持新兴市场的开发和建设,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为商业性资金的正常进入打造安全的渠道。
 
其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风险防范体制,形成有开发性金融特色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可以建立与现代化金融机构类似的组织架构和治理结构,提高运作效率,实现有效制衡;在风险防范上,不仅要注意外部风险,更要注意内部风险,因为后者与自身的治理结构息息相关。基于开发性金融的特殊性,必须形成一套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评价体系,至少单纯用市场业绩和税前利润来衡量会有失偏颇,在这方面可以参照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