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rumor)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地“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而已。
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Lasswell)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misinformation)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disinformation),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所有不利的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对于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楚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WilliamStern)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GordonAllport),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JosephPostman)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在经过五到六次的口耳相传后,70%的最初叙述细节会被丢失。他们还总结了传言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单调(leveling),也就是细节的丢失;第二是突出重点(sharpening),就是只挑某些细节来说;第三是消化,就是传谣者对信息的主观理解使消息发生变化。从传言发生机制来看,绝大多数谣言都只是传言,与处于传言之链上的个人是否“恶毒”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