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大荒南经》说, “羲和者, 帝俊之妻, 生十日” , 《大荒西经》说,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羲和、常羲其实是由太阳神羲的名号读音分化出来的, 虽然这里改而说成是另一太阳神帝俊的妻子, 但月神的身份没变。作为母性大神, 日、月俱为其所出, 显现了强盛的生育力。
甲骨文的“育(毓)”字即“后”字, 初义是高母, 在“但知其母, 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中, “后”被尊奉为圣母的形象, 她往往与月神有连带关系。月神的丰产、丰收的象征, 与大地上的人类, 土地上的庄稼, 在“后”也即是“地母”的祭坛——后土、灵石、社稷等上面直接地体现出来。
著名的女娲, 就是一位手中拥有黄土、芦灰和五色石而身兼地母的准月神(太阳神伏羲之妻), 她在“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时“摶黄土作人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 这样, 月神通过其大地母亲的身份, 成为了人类的创造者。
女娲并以天神和地祇的法力兼施, 炼五色石上补苍天,积芦灰下止洪水, 可谓是功烈昭彰。
月亮女神这种贯通天地的能力, 更多的意味还在于她具有那主管死亡及死后重生的力量。月亮山则是她通天的又一个重要象征。
奇特的缺而又圆的月相, 让人联想到月所具有的永生不朽的神性,“月光何德, 死则又育?”(《楚辞·天问》) 这就为先民们对死亡后的重生燃起了热切的希望, 以为崇祀月亮女神, 通过她的法力庇护, 地府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 或者灵魂得以拯救、超生, 由冥界重返阳世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