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祥是颇有名望的教育家,曾留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成为巴哈伊信徒后,他陆续翻译了许多巴哈伊经典,包括《巴哈欧拉与新世纪》,《巴黎谈话》,《若干已答之问》等,将巴哈伊教翻译为“大同教”,并著书撰文介绍巴哈伊信仰,影响了许多中国人。
巴哈伊信仰在中国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国外学习或工作的中国人接触到巴哈伊信仰。 除曹云祥以外,还有陈海安、廖崇真等人。陈海安是1916年在芝加哥大学留学时接受巴哈伊信仰的。后来回国积极传教。廖崇真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时接受了巴哈伊信仰。1923年春季,他回到家乡广东,担任中山大学农业学院院长以及成为一名政府官员,并将巴哈欧拉的《隐言经》、《世界书简》、《塔拉扎特》(亦 称《美德书简》)和《伊什拉卡特》等著作的英文本译成中文。这是所见到的最早的巴哈伊中文书籍。廖崇真还为玛莎·鲁特安排会见中国政府官员,孙中山就是其中一位。
三、四十年代,由于中国时局动荡,巴哈伊信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的巴哈伊信徒仍在积极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巴哈伊信仰在全球的影响扩大和中国宗教政策的调整,中国大陆的巴哈伊教有显著的发展。如果说巴哈伊教在中国大陆的迅速传播源于外籍巴哈伊的影响,90年代以后巴哈伊的扩散更源于中国人本身,如今不少人是通过互联网自发成为巴哈伊的。
相较于“佛教”所探讨的“出世”概念,巴哈伊们更积极地强调“今生”以及‘人世”,他们不信仰轮回往生,更在乎如何在活着的时候提升自我修养。中国的巴哈伊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地产商潘石屹夫妇。2005年,潘、张二人同赴巴哈伊教圣地以色列海法,并在此后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