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很强的诺贝尔奖“情结”,这种情结的表露方式也比较复杂,这是由中国人的“国民性”决定的。具体说来,中国人对于物理奖、化学奖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诺奖”,是很希望能得到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得到,并且对于别人批评中国只会说封建时代的“四大发明”,而进入社会主义对世界科学发展没有作什么有独创性的贡献,则表露出愤慨但又不可能很硬气的态度。当华裔钱永健获得本年度化学奖后,中国媒体在宣传上则极力强调是“钱学森的堂侄获奖”,这是诺奖情结的比较直接的表露,但这作法很可笑,这就和以往的“娱记”们报道孙海英就一定要说“吕丽萍的老公”,而报道吕丽萍则要说“张丰毅的前妻”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并不是依附于另一个人才获得名份。如果是谈起亲属关系,你可以说这个人是那个人的什么,但报道事业上的成就却去强调他是某个人的什么,则显然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好像他的成就的取得是靠的另一个人似的。
更何况这个人和另一个人是在两个完全不同制度的国度里,这么扯的意思是什么呢?中国人对于诺奖中的“和平奖”,基本上是反对的。对于诺奖中的文学奖,中国人的态度也很复杂。最先的时候,中国作家王蒙等人似乎就能得奖似的,有一个团体一直在年年给王蒙往瑞典文学院提名,王蒙也高兴但也忐忑:“谁知道老毛子怎样想呢?”终于并没有得到。王蒙的态度应该说正常:希望得到但能否得到不能肯定,对诺贝尔奖显然还是尊重的态度。而后来中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老是得不到的情况下转而说“诺奖也没什么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