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关”预示,中国从此无哲人
黎 鸣
中国人号称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却没有自己的思想史,为什么没有思想史?因为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自己系统的爱智慧的思想,说白了,中国人几乎从来就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什么“思想”?爱智慧、爱真善美、爱发现真理、爱发明真知(规律)、爱创造真诚(逻辑)的思想。回顾全部中国人的《历史》,确确实实,中国人就是这种严重匮乏“思想”的民族,即使不承认都不行,因为中国人确实就是没有自己真正的《思想史》。
问题在于,恰恰正是在这个最没有“思想”的民族的国度,却产生了一位事实上人类中最有“思想”的人物,以及其最有“思想”的著作《道德经》。我今天即来说明这个非常“悖论”的问题。
老子曾是周代末期周王朝廷中的一位称作“柱下史”的史官,他的基本工作,即为周王朝管理“天下图书”,以及为周王的言谈进行记录。说白了,即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周王的)秘书。不用说,他曾是当时读书最多的中国人,也是对天下大事思考得最多最深的人之一。老子之所以能够写作出《道德经》来,与他的这种身份和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是,老子没有权力,没有财富,甚至也没有名望,他确实也并不追求这些东西。他或许根本就称不上是周王朝廷的“大臣”,而至多只是周王身边的一个侍臣、仆人。幸运的是,那时候尚没有太监一说,事实上后来的这些工作,几乎均由皇帝内宫的太监来担任。到了周末的王廷,已处春秋初期,“礼崩乐坏”、“民不聊生”、官也同样不聊生,以至作为仅仅一个智者而非具体王事实践者的老子,也就只有“出逃”一途,才可能绵延其晚年的生存,如此所以,才会有了“老子骑青牛”、“老子出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