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对谣言做更正时,法案并不要求删除原来的虚假信息,而是让原稿留存在互联网上,在边上标注出醒目的更正内容。这样透明的真假信息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相信读者的判断力,也避免公众造成信息疑惑。
我们试想,如果用POFMA法案的思路去对待国内自媒体的一些文章,或许就没有那么多迫不及待的删贴,而是会留下对于错误信息的更正。
在以上案例三中,我们也看到《国家时报》网页受到三次不同内容的更正要求。法案内容同时要求:针对屡教不改者的谣言会有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动用网络水军程序发布谣言的网络帐号也要承受处罚。这样逐步监管升级的做法,比起一开始就强行删贴的做法,会留有更多沟通和观察的余地。如果用POFMA法案的思路去监管互联网文章,只需要聚焦事实的准确性,可以允许各种观点的自由评论存在,允许读者自然地关注什么忽略什么,这样反而会避免更多的疑惑、恐慌以及负面情绪。
我们见多了网络上很多迅速大热的文章,只见标题不见文字,打开后只留下一个惊叹号在传递着复杂的迷惑的信息。我们也见过一些消息,被打上了“谣言”的红字符号,却没有配以及时可信的更正,反而让读者陷入更多的猜测之中,把似是而非的消息传播的更广。不得不说,这都属于信息监管的一种过犹不及。
POFMA的出台之后,正逢全世界都陆续发生了新冠病毒的疫情。各国在疫情期间,对新闻信息的管理都有不同的风格。疫情报道无小事,很多信息的对错都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体制、公共卫生、国民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