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人文学会 梁建章、陆蓓
蔓延全球的疫情,放大了曾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曾关注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言论”、“声音”及“谣言”的传播。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变得迅捷,也同样让其它声音变得更大,对此,除了每一个个人的警惕和甄别,公共层面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梁建章与陆蓓联合撰文,提出他们的见解和建议。
以下为文章全文。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网络上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围绕着这些声音本身的是非对错,又总是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辩。
一方面,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声音的真实表达,网络自然也是重要渠道之一;但另一方面,那些未经证实甚至恶意散播的谣言,又的确可能对于社会秩序形成破坏。
正是网络声音所具有的多样性,导致实践中经常难以找到平衡点。一个月前,那篇名为《发哨子的人》的文章,以其颇具娱乐精神的“百变版本”而成为舆论焦点。有一点毋庸置疑——对这一系列文字简单粗暴的管理和压制,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最后引来了更多的网络关注。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度出现,需要从网纪国法来看互联网信息管理。在消息漫天飞舞快速传播的时代,对无数自媒体的文章设置怎样合理可行的管理规则?是基于事实准确的管理,还是对价值观的高度统一?这个难题,新加坡政府已经实施半年的POFMA法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2019年10月2日,新加坡出台了一项法律——对在线虚假新闻和操纵行为的防护法案(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Act,简称POFMA)。这项法案出台的初衷,在于清肃网络上的不实消息,以免让虚假新闻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也阻止一些幕后策划者利用假消息来达到操纵公众行为的目的。POFMA将赋予政府更多针对性的权力,一旦发现有谣言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就可以动用法律手段来阻止谣言的传播。尤其当这些虚假信息涉及到新加坡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政府就可以对谣言的制造和散布者处以罚款和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