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减招”:一场国家版家庭纠纷
先说一个故事。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记不清楚了,说个大致情节。
说是个大家庭,几兄妹。老大早早缀学打工,供养父母。父母则拿出一部分钱供弟妹读书。后来,弟妹有出息了,父母就要求弟妹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接济老大。弟妹们就不乐意了,凭什么我们要接济老大呢?他自己读书不行,才早早出去工作的;我们读书,书是自己读的,钱是父母给的,现在的钱是自己挣的。
还可能会出现这样情况,弟妹之间,父母要求的程度还不同。有的孝敬接济得多,有的又孝敬接济得少。好比这次江苏高考名额减招以扩大中西部名额,江苏家长就不服气,为什么不减少北京的名额?北京的录取率全国最高。教育部你偏心眼!
相信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很多,特别是农村家庭中更多。
我们再来看这次“江苏减招”的原由及引发的风波,是不是与这个故事很相像?所以,我说这个事就是一场中国式“家庭纠纷”的国家扩大版。
在这里,中央就相当于家长,各省区则相当于子女。其治理方式与大家庭父母管子女的方式一样。子女的利益得失是靠家长来调节的,而家长的目的则是保持自己的家长地位和对子女的控制力。
在这样一种以家治国的治理模式下,你很难找到公平的标准和公平的起点。各地区出现的矛盾,最终只得靠平衡和稳定来解决。所谓“会闹的孩子有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