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洗劫后,这个世界园林之最的建筑遗址就成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反对重修与赞同重建的争论从开始延续到了今天。过去,同治皇帝曾经发誓要修复圆明园,怎奈刚刚投以巨资,又被八国联军烧毁;民国初期,袁世凯一度要“倾力复造天朝辉煌”,终因皇帝梦破灭而成为他永久的遗憾。总之,这好比由一条定理演绎出的两个推论,一个用肯定句式表述,另一个用否定句式表述。封建统治者希望让世人忘记自己的耻辱,民众利益代表者希望借此自我反省,以致使大多数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了“圆明园情结”。
岁月的天空风来雨去,留下的是不变的满目疮痍。站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前,就像翻开了一部中国的历史——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长乐宫、宋朝的艮岳等,和圆明园一样都是当时世界上顶级的标志性建筑。让人颇为感慨的是,这些富丽堂皇的园林宫殿,最终的宿命都是被一把火烧掉。不同之处在于,圆明园不是毁于内乱而是被西方列强焚毁,自此以后号称“天朝上邦”的中国一蹶不振,才有了更深远的纪念意义。
封建统治者历来以浮华而彰显自己的威严,这既是他们梦华的象征,又是他们梦断的缘由。阿房宫的建造使秦朝的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一方面是骄奢淫逸,一方面是饥寒交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加速了秦国的灭亡。圆明园的奢华同样如此,每一块石料背后都是累累白骨。谁也不会去设想,一个由少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把老百姓视作草芥的权贵集团统治的政府,会有多少人留恋它的辉煌。据当时英国随军记者撰写的《帝国的回忆·晚清观察记》载,数万名清军将士,拥有坚固的城墙堡垒和精良的铜炮,却不敌千余英法联军的恐吓,未放一枪便四散逃命,而清政府投降的惟一条件是不要联军放苦力们进城。以致在圆明园遭到抢劫和烧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围观翘望,根本无动于衷。既然烧不烧它与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毫不相干,那么在今天的公民社会,重新修建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