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先生在1945年曾经提出过一个“历史周期率”问题,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了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特色现象。在这个现象背后,似乎有有一条不可逆转的规律:兴盛起来势不可挡,灭亡的时候也迅速土崩瓦解,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其实,不仅历代封建政权如此,中国的其他问题也同样遵循着这个法则,有些事件看上去新颖别致,实则不过是循环着一条老路。
早在1999年中国就有人提议重修圆明园,遭到了49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坚决反对;2004年又有专家提出重修方案,再次使社会舆论同声谴责;尔后,浙江某企业又宣布将筹资200亿元人民币,耗时5年再造这个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引发了一次全国性的声讨。然而,大众的反对声并没有使这个动议消解,在圆明园罹难147周年纪念日举办的“纪念圆明园建园三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建筑学家汪之力先生呼吁,应尽快恢复圆明园原有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并按原样重建总体十分之一的建筑物。让圆明园成为保护世界文化的特殊纪念地。(据中新网10月19日)
我注意到,此次专家的呼吁少了以往的“主旋律”色彩,也避开了盈利的说法,尽管如此,他们以“展示‘圆明园事件’、清朝的政治和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园林”为由,重修这个封建时代的皇家园林,仍然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因为人们轻而易举就可以找到反对重修的理由。既然圆明园是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将失去应有的教育价值。从现代意义上看,它早已不是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而是被列强掠夺后的遗址,对其进行修复无疑是对那段屈辱史的掩盖,不但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而且会使之变得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