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方舟子的个人打假事件的背后,是中国缺乏“学术警察”的现状,是中国的学术腐败在一个不合适的体制下愈演愈烈、学术界无以自清的现状。这也不是什么隐藏很深的本质,我想杨瑞春不至于看不出来。可是,在他的眼中,方于之争居然就只剩下了“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经常采用的一种话语姿态”这种无聊的表象。这也难怪,在杨瑞春们联系的“将近十个学者或者评论者”之中,那位厚颜自认为和方舟子成了朋友的李方直言不讳地说什么“此时,方舟子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同行学者,更是普罗大众”,“那么这时候,道理就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姿态是言语是立场——至少在普罗大众眼里如此”,这是多么赤裸裸的反智主义立场!杨瑞春们挑出这种人的文章予以刊载,也可见这个专题除了能给网上网下的闲人一些谈资之外,实在没有任何其他作用了。
也许,对“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经常采用的一种话语姿态”的探讨,也不失为一种学术,虽然我一向以为,重要的是话语的内容,只有受了后现代蛊毒的无聊学人,才会热衷关注话语姿态本身。但我想五年前的《南方周末》是不会把一个本来能挖掘出更深刻的背景的新闻题材,轻描淡写得只剩下一堆轻飘飘的对所谓“暴戾之气”的探讨的。如果能捍卫以前的《南方周末》,我是希望现在的《南方周末》更名,不要继续靠吃老本生存的。可惜,我没有这个权利。
20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