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这样简化历史的处理,当然是为了抒情的直接与便利,避免节外生枝。
3
诗序中自称“唐诸王孙”四个字,需要认真对待。
李贺是唐朝皇族后裔,大概没有问题,史书有明确记载。唐书《旧传》:“李贺,字长吉,宗室郑王之后。”《新传》:“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唐朝前后有两位郑王,太祖李虎第八子李亮,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后者又称小郑王或惠郑王,李贺是前者即李亮后裔。
但是,到李贺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全然没有王孙气象。他父亲李晋肃一生到处漂泊,最后官职升至陕县县令,但是不久便去世了。李贺母亲郑氏育有一女二子,长年居住在洛阳附近的福昌县昌谷乡(今洛阳市宜阳县三乡)。大女儿出嫁后,家境愈加贫寒。李贺兄弟二人须外出谋生,以求果腹。“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窘迫之状,令人心酸。
李贺曾多次在诗歌中以王孙自许。例如:《许公子郑姬歌》“为谒王孙请曹植”,《仁和里杂叙皇甫湜》“宗孙不调为谁怜”。
比贫穷更加糟糕的是,李贺虽然才名早著,但为了避父亲的名讳,无法直接参加进士科考试,经历许多坎坷,仍难以实现进入仕途、实现理想的愿望。总之,开心的时候少,郁闷的时候多。“我当二十不称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开愁歌华下作》)
4
诗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说是“咏魏人迁移汉宫铜人事,写兴亡盛衰的感慨”;《唐诗鉴赏辞典》说是“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这些说法,当然都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诗歌更重要的是抒发离别的悲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