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也就是清朝的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亥时,即晚上九时至十一时之间,皇太极在清宁宫东暖阁的南炕上“端坐而崩
”。噩耗传出,震惊了朝野内外。
对于皇太极的突然故去,清代官修史书称为“无疾而终”,这实际上是对他突然逝世的敷衍解释,或是颂扬他一生的文治武功,死而无憾。就当时的医学水平而言,人们可能无法探知皇太极病逝的缘由,正当盛年的皇太极(年仅52岁)是不可能无疾而终的,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疑问。
皇太极自幼习武,因而身体很好。从史料记载来看,他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是在崇德六年(1641)。这一年,清军与明军展开了松锦决战。八月,皇太极得知明廷派遣洪承畴率13万大军驰援松锦,清军难以支持,前线不断告急。因此,皇太极想要在十一日率军亲征,但由于“鼻衄”而迟缓了三日。鼻衄,即鼻出血
。十四日,鼻衄未止,皇太极便向前线进发。由于行军急促,一路上他的鼻子仍流血不止,至3天后方见好转。在当时军情紧急的情况下,皇太极竟然延缓时日,可见病情比较严重。
皇太极的亲征,极大地鼓舞了清军士气,并一举攻破了明军驻守的松山城外围,进而将明军分割包围。正在这时,九月十二日,从皇宫传来了宸妃病危的消息。皇太极对战事做了具体布置以后,马不停蹄,急速赶奔回宫,以求与宸妃见上最后一面。哪料想,他刚入盛京城就传来了宸妃病故的消息,这使他悲痛欲绝。自此以后很长时间,他终日沉浸在对宸妃的哀思之中,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很多人认为,宸妃死后不足两年,皇太极便离开人世,这与他在精神上和心灵上受到的沉重打击有相当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