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的加息和减息,并不是靠控制货币供应来调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而是直接控制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在中国可能出现存贷款利率上升(加息),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在美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的“加息”,实际上是“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上限,同时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的下限”,对于占银行存款一半以上的活期存款利率,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加息”的结果,甚至使得银行的利差扩大,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也更强烈。如果“加息”不能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则银行的贷款规模和总的货币供应量(M2)可能不会下降。
所以美国的“加息”跟中国的“加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上的两种不同的行为,当然,结果也大不一样。
美国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可以调节资金的价格(利率),而利率可以调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美国的货币政策(加息)可以在不损害经济效率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或CPI)。在中国若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人民银行必须采取其它数量控制手段,如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和特别国债,等等,最直接的手段是直接控制银行信贷规模,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做法。不能影响利率的数量控制(尤其是直接控制信贷规模和“窗口指导”)会损害经济效率,因为没有利用市场机制有效率地分配资源(资金)。很多中小企业已感到资金紧张了,时间久了会造成有效供给下降。
加(存贷款)利率难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反而可能刺激热钱流入),但有助于控制通胀预期,还会提高资金分配效率。数量控制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但可能会牺牲经济效率,容易造成滞胀。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把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结合起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焦点,也是经济学界和金融界正在努力研究的问题,我在后面也会专文探讨。在没有找到一种公认的最佳方法之前,央行目前采用的“试错法”-------走一步看一步------就货币政策本身而言,不是最差的方法,因为政策随时可以调整,避免了犯灾难性的错误,不会让事态失控(像越南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