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奇怪的对比啊!
这种对比其实是可以理解的。青年所以蒙“希望寄托”于自己身上,是因为年纪轻活得长有条件在寄托者身后掌握“中国的前途”;可是这个条件又使受托者有可能改变这个前途而使寄托者在天堂或地狱里干瞪眼干着急,所以怀疑也寄托在青年身上,必须把他们中的可疑分子“扼杀在摇篮里”才放心。而且逻辑地讲,既然青年活得长有可疑的一面须预加处置,那么活得更长的少年儿童就更加危险了更须处置了。不是笔者在这里瞎猜,这是当年残酷的事实。以下就是该事实的四川部分。
1957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指示于寒假期间在全省集训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全部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采用呜放、争辩、贴大字报的方式,对学生放出来的“反动言论”,进行典型的思想批判,但“不进行反右派斗争”,而把他们的政治思想状况作为评定学生操行的主要内容,把操行评定和呜放中的重要材料归入挡案,“作为本人升学就业的考核根据”。这个“不进行反右派斗争”的斗争除了名字与反右派有别外,还有一样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对于成人右派虽然也施诱敌深入之计,别人总因有话要说才“自己跳出来”;而对于这些只有十六七岁、平时沉溺于做题背书打球跳绳踢毽子的孩子,要他们“放出反动言论”,哪有那么容易!必须施以欺骗诱惑挑逗暗示误导唆使等全套功夫,生拉活扯拖人下水。省会成都市在这方面先走一步,于1月25日起集中全部高中应届毕业生2980人,分三个学部进行为期三个多星期的集训,事先对孩子们“按进步、中间、落后、反动四类进行政治排队”(并不断在“学习”过程中调整队列),然后大会报告小会动员个别谈心,宣布“这次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反右”,“党给青年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党从来没有让青年去上当”,“不反右,不抓右派,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装档案,说错了经过争论改过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