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基生于1917年,比萧红小6岁,也是东北籍作家,抗战时期流亡到了香港,投奔了端木蕻良,端木蕻良给予了相应的帮助。所以,当端木提出让骆宾基留下来帮忙照顾病中的萧红时,骆宾基答应了。骆宾基 “中等身材,有着北方农民的魁梧,一张同属于北方农民的紫铜色长脸上常常写着质朴和沉思,鼻梁上架着一副棕色的眼镜,眼镜后面是一双不大却充满活力和感情的眼睛。”
“从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开始爆发的次日夜晚,由作者护送萧红先生进入香港思豪大酒店五楼以后,原属萧红的同居者对我来说是不告而别。从此以后,直到逝世为止,萧红再也没有什么所谓可称‘终身伴侣’的人在身边了。而与病者同生同死共患难的护理责任,就转移到作为友人的作者的肩上再也不得脱身了。”
骆宾基在《萧红小传修订版自序》里写下的这段话,向来是人们声讨端木蕻良的利器,但在初版的《萧红小传》中透露,住进思豪酒店后,端木就不在场了,尔后,该书在历次修订中不断地强化,最终在《修订版自序》里明确地说自进入香港思豪酒店以后,直到逝世,端木再也没有出现。这种说法让端木几十年来一直遭遇人的误解与蔑视。真实的情况端木与萧红共守艰危之心并没有那样坚定,可能刚开始想与别人一起突围,后来看到萧红病重,又折回来。决不是像骆宾基写得那样不负责任。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骆宾基与萧红仅见过两次。1941年12月8日战争爆发后,直到1942年1月22日萧红逝世的44天里,骆宾基声称自己一直守护在萧红的身边。后来,骆宾基宣称,萧红在端木离开之后,曾经答应如果她的病情好转,一定嫁给骆宾基。大都市的倾覆,会带来多少的离合悲欢与愁惨难堪。当萧红以为端木蕻良抛弃她时,骆宾基想去九龙抢救他用两年时间在桐油灯下写出的长篇。萧红生怕他这一走,自己孤立无援。她请求他顾念朋友的生命,“你不是要去青岛么?送我到许广平先生那里,你就算给了我很大的恩惠。我不会忘记”。那一刻她真是焦虑,情绪阴晴不定:一会儿想着不得不返回老家:“现在我要在我父亲面前投降了,惨败了,丢盔卸甲的了。因为我的身体倒下来了,想不到我会有今天。”一会儿又相信,自己会健康起来,还要写《呼兰河传》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