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水门事件”的“深喉”现身2周年
林明理
两年前的5月,那位当年为《华盛顿邮报》提供“水门事件”重要线索的神秘线人“深喉”、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在一直保持沉默30多年后,终于公开身份,揭开了困扰美国政界、史学界和普通民众30余年的谜团。当年的“水门事件”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30多年后的“深喉”现身又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新闻旋风。回望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当今那些“前现代国家”,仍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深喉"及《华盛顿邮报》所秉持的是更为科学理性的国家利益观。把在任总统此前为了竞选而使用的不正当手段公之世人,难道不会抹黑自己的选举制度,使国人心目中文明先进的社会制度蒙羞?总统代表国家,把总统的丑闻(很多国家会视之为“国家机密”)公之于众,难道不会在全世界公众面前损害自己的国家形象?难道不会危及国家利益?当年的尼克松在辩护时差不多正是这样说的。即将受到弹劾的尼克松在对芝加哥管理人员进行的一次演说中宣布他不会辞职,因为辞职就意味着认罪,就会降低总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这将导致未来的美国总统不再有权威,不再强大,而我决不做损害美国总统权威的事。"然而"深喉"及《华盛顿邮报》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眼里,总统是总统,国家是国家,总统本来就是靠不住的,总统手下的一班人马也本来就是靠不住的。
不但如此,民主党、共和党、国会议员们也都是本来就靠不住的,任何制度都可能会有漏洞。所以,总统形象不等于国家形象,揭露总统的丑闻揭示制度的漏洞并不损害国家利益。比较之下,把政治人物的所作所为尽可能地公之于众,迫使他们能够接受舆论和公众最大可能的监督和制约,使所有的公权力都不至于被私用滥用,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国家利益,这才最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必须的公开,何从监督?何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