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最大的困境是与父母的分离。促成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身边生活的,显然仅靠原户籍地政府财政拨点钱是远远不够的,而是一个全国通盘考虑的问题,父母流动到哪里,哪里的城市就应当接纳他们跟随父母生活和就近读书。
一份近日发出的意见被视为无户口儿童及随迁儿童可能就近入学的新政。国务院办公厅14日印发的《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的户口登记问题。教育部根据这份意见则要求,“重点做好新登记户口或暂无户口的适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就学工作。对于随迁子女,符合条件的由流入地政府协调安排入学,不符合条件的劝告回原户籍地就学,由户籍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近入学。对于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要尽量为他们上学提供便利。”
但这里仍语焉不详,“不符合条件的劝告回原户籍地就学”仍为各个城市拒绝留守儿童进城留有自由裁量权。更别说城市里从来没有针对低收入、低教育水平父母的提升父母养育水平的社区辅导、公益措施了。
在中国,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淡漠,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也完全束手无策,与孩子之间沟通匮乏,这导致很大一批留守儿童成长在缺乏安全感和爱的环境中。
按照社会学上关于促进阶层流动的教育公平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应当覆盖对其父母养育能力的辅导、帮助、提升。美国的多项研究表明,对底层儿童家庭父母的教育能力及早进行干预,在提升底层儿童成年后社会竞争力方面,效果显著优于大学降低门槛照顾底层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