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财新网》有篇文章标题是《央行祭出杀手锏:第三方支付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这让我深感意外。想不到一向令人敬重的《财新网》,也会出现这样尴尬的文字错误!
回顾近几年,“杀手锏”的错用频率颇高,无论是高大上的权威媒体,还是低俗虚妄的下三滥小报,都经常堂而皇之地将其嵌入标题。印象中,《环球时报》是最喜欢用“杀手锏”做标题的。如:2016年12月17日的《金灿荣:对特朗普的四张牌,中国都有杀手锏 》; 2016年6月12日的《美威胁在南海部署B52 中国也使出了祖传杀手锏》;2014年8月24日的《美媒列出中国5款杀手锏武器》,等等。看来,错把“撒手锏”写作“杀手锏”,对《环球时报》来说已是“约定俗成”,不但老少编辑记者们都习惯了,连主编大人胡锡进也习以为常了。或许,因为主编认为“杀手锏”是对的,即使有人发现了错误,也不便于再去纠正了吧。
实际上,错用“杀手锏”的媒体还真不少。如2014年8月30日《未来网》的《中国5大杀手锏震惊世界:美日敢应战否?》。某些严肃、正规而资深的媒体,也出现过这样的文字硬伤。我们只要稍加关注,便可以信手拈来。此外,香港还有什么“杀手锏乐队”,不知队员们是不是兼做“杀手”。最难堪的是,2015年热播了39集电视连续剧《杀手锏》,主演的有张光北、曹云金等名星大腕。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演得越好,票房上座率越高,丢人就会丢得越惨。我百度了一下,编剧是赵海,导演是徐宗政,至于什么名头,我懒得去关注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娱乐圈、演艺界的人真是太有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