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就知道有位张鸣。他在该刊“春季号”发表了《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我很关注通俗文艺对于社会运动的影响,该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引起我的注意。一看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当时他还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研究“中外政治思想”的博士生,我想这一定是一位好学深思的后起之秀。此后陆陆续续在报刊和网络上看到他写的文史随笔或杂谈,文字口语化,时有新见。从中可以看出,他读书很细,行文也很缜密,我想,这一定是一位江南秀士。前几年有机会认识了张鸣,不想是位东北壮汉,顿时让我对“风格即人”这个老生常谈也有了几分怀疑。 张鸣专治近现代史,对于近百年来的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变迁有很深入的了解;他写随笔不仅有搞历史的人求真的一面,也注重趣味。从他最近出的这本书名———《历史的坏脾气》———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个噱头,也体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度。什么是历史?历史是由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构成的。中国古代是皇权专制的社会,这种社会不仅政治强大、社会弱小,而且其独特之处在于“家国同构”。上有皇帝专权,下有家长当家。皇帝仿佛是温情脉脉的大家长;宗族的家长关起门来俨然皇帝。由家族往上,州县、府道、省直至朝廷官吏都是大大小小的皇帝。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自然增长虽然不能说对历史发展不起作用,但在许多历史变迁的紧要关头,这些经济运动会被“皇帝”的暴力打乱。因此,中国的“历史”往往是大大小小的皇帝胡作非为的历史。这也是自秦始皇以来,社会发展总是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我们翻开浩繁的史籍看一看,国家的安危、民生的苦乐、世道的否泰还真视“皇帝”们脾气的好坏。汉唐之初“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那是老百姓的造化,幸亏碰上了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这样“好脾气”的“英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