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实事求是地讲,刘邓大军并没有在大别山“站稳”脚跟,虽然我主力部队最终转出大别山并非如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是被击溃后的败退,但起码是中央军委已经看到了刘邓主力继续在大别山与敌纠缠已无多大战略意义而作的主动转移。其实,当时毛泽东也并不认为我在大别山已“站稳”了脚跟,控制了这一地区。他在 1948 年 1 月 27 日
致华东局的电报中说:“现在最要紧的战场仍是大别山,该区是否站住脚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我在大别山的斗争,没有实现毛泽东的最初设想,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并没有完成。
其次,则是因为此次举动损失巨大,二野几乎打残。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兵团之一,刘伯承、邓小平统率的晋冀鲁豫解放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129师,是一支身经百战的英雄部队。刘邓所部向以战斗作风过硬、善打巧仗闻名,因而在解放战争第一年取得了与华东野战军不相上下的辉煌战绩,这中间,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战略战术素养高、指挥能力强是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最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是有名的“常胜将军”,世人常将他称为中国少有的军事奇才之一。刘伯承对游击战、伏击战、攻击战都有深入研究,样样精通,处处显露大将风范。刘伯承指挥的许多战役,都是战术史上的典型战例,以致蒋介石不得不说,论战术之奇,刘伯承数中国军界一绝。
然而这支常胜之军在转战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却元气大伤,部队野战能力大为降低,以致在中原逐鹿中战绩欠佳。刘邓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略反攻前,组建有1O个纵队和一个军共28万人。战略进攻开始后,刘邓率1、2、3、6等4个主力纵队13个旅共12.4万余人渡河南征,可谓兵强马壮。在鲁西南战役中,面对强敌围攻,刘邓指挥若定,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一举歼敌5.6万,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但在转战大别山的斗争中,刘邓所部却遭到严重削弱。从1947年8月到1948年2月,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艰苦转战6个月,部队减员5万余人,加之在进军大别山途中通过黄泛区时,被迫将重武器全部丢弃,致使部队作战能力大不如前。 在整个大别山战役期间,刘邓大军12万可以专门找王牌打的精锐大军,变成了1支只能以避战为主的超级游击队,成为解放战争中唯一一支战力大幅下滑的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