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东山即蒙山,素称“岱宗之亚”是山东的第二高峰。至今,山上还有遗迹“孔子小鲁碑”,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了东山将整个鲁国尽收眼底。泰山则是五岳之尊,山顶玉皇阁旁也有遗迹“孔子小天下处”,意思是说,孔子立于此处能放眼天下。
孔子登东山之事不见更多记载,应是孤证难以采信,但孔子登泰山的事却有王充的《论衡》为佐证。《论衡》说,孔子登泰山放眼东南,能见到苏州阊门下系着的一匹白马。我查过今人编撰的孔子年谱,于孔子登山的事没有任何记载。有两种可能:史书上找不到孔子登山的确切地年份记录;或是孔子常去登山无须记录。我相信后一种可能,孔子是山东人,且志向高远,周游列国,岂能不拜谒近在咫尺的名山大川。
当然,孟子托词孔子登山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登高望远,愈高愈远,非如此不足以拓宽视野,非如此不足以开阔胸襟。这种思想影响了整个的华夏民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诗歌中有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国山水画中有郭熙的“三远”说,即高远、深远、平远。有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左思的“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
有文震亨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些文字都是人们在对大自然的观察中体验和感悟出来的,是智慧的结晶。
我在建造泰来怡然的过程中心里时有触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艺术博大精深,要想把一个园子造好,即便穷毕生精力也应在所不惜。孔子是圣贤,是楷模,他的思想亦是在“东山”而“泰山”中逐渐修正完善的,何况我辈?我给泰来怡然定了两个“高”标准:一、眼界要高,这是指见识;二、心气要高,这是指品质。而如何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融合,则是我目前正在做的事。“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说这句话就是告诫:凡事必须努力,否则是不会有预期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