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都颂歌不断,通常的说法是:为了经略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大别山。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有人甚至称之为“伟大的战略转移”。 然而,事实上,从结果看,基本可以断言这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所以说它失败,首先是因为这次战略转移并没有能够站住脚跟。刘邓所部进入大别山后,到1947年10月底,曾先后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府,根据地初具规模。但到1947年11月国民党成立“九江指挥部”,调集重兵对我大举“围剿”时,由于战场形势严峻,我军只好实行分兵作战,其中第1纵队由刘伯承率领北渡淮河进入豫西根据地,留下的三个纵队也采取分散活动方式,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大别山的边缘地带,其中第2纵队在淮河南北转战,第3纵队在皖西一带游击,第6纵队则在大别山南麓活动。
大别山中心地带全部为敌所占,我原已攻占的县城和大的市镇全部丢失。敌人所到之处,立即恢复其反动统治,我地方政权被迫转入地下。到1948年春,我主力部队全部转出大别山时,根据地全部变成了游击区,斗争形势就更为困难了。 对于这一时期大别山根据地的状况,我们可以从当时邓小平的论述中得见清楚。邓小平1948年春在写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整个中原地区有4500万人口,现为我控制者为两千万,计有豫陕鄂700万(有政权有工作者500万),豫皖苏900万(能收税的),……江汉300万,桐柏200万。其余一半人口的区域,极大部分有我部队和政权。大别山区斗争仍极艰苦。”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将大别山地区排除于属我控制的范围之外。据邓小平分析,在中原地区,由粟开辟的豫皖苏解放区和陈开辟的豫鄂陕解放区在当时属于较为稳定、人口最多、工作基础最好的地区,大别山地区则属于我最困难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