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因为家风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家庭文化遗产,并且通常产生和传继于知识分子的家庭,有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若是在这个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历史传统,即某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突然遭受外力的阻断甚至被完全击碎,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在建国后前30多年中,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一直被列为“改造对象”,“老运动员”的政治生涯甚至使这一辈知识分子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十年动乱中,“知识越多越反动”甚嚣尘上、流毒深广,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打击,所以,即便是家学源远、家风流长,至此断流的绝非少数。
记得儿时,好像就是周恩来向知识分子“脱帽鞠躬”的那一年(1962年),政治压力稍稍缓解。父亲、母亲到嘉兴看望外婆,外婆家在当地也算是读书人家,于是得到名人书写的“朱子家训”条幅若干,便拿来挂在家中。父亲要求我们兄妹三人日日背诵,如今还记得开头的那几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看来,当时父亲的用意显然是要重建家训家风。然而不久,政治风又紧,批判声日高,这些条幅便又被卷起,藏于小阁楼之上。三年后,文化革命扫“四旧”,“反动士大夫”朱柏庐的作品当然也难逃此劫,被迫扔到弄堂里付之一炬,烟消灰灭,随风而去了。在知识的力量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而荡然无存时,家风承继的基础也就被破坏殆尽。